第三百二十三章 肥皂香皂(1 / 1)

“谢大人开恩、谢大人开恩。小人等认罪,心服口服!”几位匠人如蒙大赦不断的叩头道。

处置完这件事,杨林如释重负。本来他还忧愁怎么去鞍山、本溪开采铁矿,进而与葡萄牙人进行贸易。没想到叆阳本身的铁矿竟能铸炮。只不过产量太小,满足不了军用和民用的需求。看来得加大开采的力度才行。不过这事现在急不得,因为人手不够。在这个时代采矿业纯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,没有众多劳力根本就没法运作。

叆阳加上后来的三千移民人丁才不过一万三四千人,刨除各行各业的人员,人力使用已经快要达到饱和。要是想招募移民也可以,但是粮食、耕地、住房必须跟上去。其中粮食产量要是上不去来多少人也白搭。所以只能寄希望于玉米、地瓜、土豆这几种农作物在年底的产量了。

杨林又把邢云衢找来,还是关于肥皂“发明人”的问题。最后经不住杨林软磨硬泡,邢云衢说这事儿可以算在自己身上,因此挣的钱也可以在明面上归自己。但实际上这些钱都是杨林的,自己绝不会拿其中一文。否则自己白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,也愧对先人教诲。

杨林对邢云衢这种正直品质是极为赞赏的,但对他这种“死脑筋”的态度也无可奈何。最后好说歹说,他才算是终于松口给个面子,答应只拿收益中的一成。如果杨林不同意,那自己就不帮这个忙。杨林拗不过他便答应下来。

邢云衢是个正人君子,平白无故受了杨林这么大恩惠一夜没睡好。次日一早天才方亮就去了城内皮匠坊的赵掌柜家。因为杨林说“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不能什么事儿都找泰昌号孙家来做。按照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来讲,皮匠坊是最适合做肥皂的地方。

赵掌柜见邢先生这位衙门里的实权人物一大早就登门拜访,感到既惊讶又高兴。他急忙把邢云衢请到客厅上座,然后让人奉茶热情招待。

邢云衢也不隐瞒,直接告诉他自己的来意。表明是特意上门找他谈合作制造肥皂的事情。

赵掌柜在试验了肥皂的去污效果后满脸惊喜,急忙施礼感谢邢云衢对自己的信任。但他还是满脸疑惑的问为啥这事儿不找孙家来做?

邢云衢按照杨林事先教他的回复对方,因为孙家要为官军干的活儿太多了,忙不过来。而制造肥皂与皮匠坊的工艺流程和原料来源很近。所以为了方便这才找上门来。

赵掌柜闻言点头表示理解,心中也明白官府这是不想让孙家一家独大。虽然自己和孙家关系不错,但自己毕竟是商人,凡是找上门的生意怎会推脱掉?而且他也看出肥皂这东西绝对是能赚钱的买卖。他当即表示愿意与邢云衢合作。作为生产商家,自己只要纯利的三成就好。

邢云衢却摇摇头,对赵掌柜伸出五个手指,告诉他受益双方五五分成,也就是一家一半。这让赵掌柜一愣,自己行商多年还从没见过这么爽快又大方的主家。这让他喜出望外,不断说着恭维的话儿。

邢云衢按照杨林的交代,告诉赵掌柜肥皂属于新鲜玩意儿,购买群体就是针对有钱人。暂时定价一块肥皂一两银子。如果一次性购买五块以上可以打八折。

赵掌柜听完根本就没认为肥皂的定价高了,他告诉邢云衢。叆阳、镇江本地有钱人不多,要想把肥皂卖出去还得是去京师和江浙一带,那地方商贾士绅、官员胥吏无数。他们中大多人的生活不仅富足而且奢靡。一两银子一块的肥皂对平民百姓来讲是天价,但是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。他们可能用不上肥皂,但是必须得有。为啥?因为在他们的圈子中要的就是个牌面儿。

邢云衢点头表示赞同,他又告诉赵掌柜,皮匠坊只能负责生产,至于肥皂的配方和关键技术是不会泄露给他的。如果这一点他不同意,那只能找别人来做了。

赵掌柜的忙不迭的点头赞成,表示自己相当理解这一点。这就好比饭店里的大厨一样,人家会把炒菜做饭的秘方说出去?现在各行各业不都是如此嘛。

邢云衢也认可赵掌柜说的,但他还是按照杨林的交代着重告诉对方。不管怎么卖,肥皂的定价绝对不能低于一两一块。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能不能再提高价格,那么就得看赵掌柜的怎么运作了。不过提高受益的这块双方分成依旧就一家一半。这样谁都不吃亏。

赵掌柜闻言已经不是用“欢喜不得了”来形容的了,因为这是主家给自己巨大的让步,意味着自己将财源滚滚。如果还端着绷着那就太不识抬举了。他立刻从怀中掏出几张合计约有一千两的银票,说这是给邢先生的定金和辛苦费。

邢云衢见状严词拒绝赵掌柜,说现在生意还没开始做,怎么就这么草率的给定金呢?这不符合礼数。还是等肥皂生产出来卖出去再说吧。

其实赵掌柜行商多年,能看不出邢云衢为啥要和自己做生意的门道儿吗?他认为以邢云衢的能耐可以鼓捣出肥皂。但是杨林杨游击能不知道这事儿?也许这事儿就是杨游击在背后主导的。所以他才一下拿出重金来。为的就是给邢云衢身后的人看他的诚意和决心。

可惜邢云衢是个实在人,当场没要赵掌柜的银票。反而掏出来早就拟好的协议。让赵掌柜看完无异议后,双方签字画押后生效。

赵掌柜当天就开始张罗雇佣人手,采买原材料,扩大作坊。他要全力开始生产肥皂。在他的计划中,第一批肥皂生产出来不拿去卖,而是全白送给本地的这些商贾和大户们。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宣传肥皂的好处。如果这其中有谁想找他合作生产肥皂,那么按照与邢云衢签订的协议这是不允许的。对方要是不服或眼红想使点儿坏什么的,那么邢云衢邢先生的名号绝对会让他们不敢造次。

邢云衢往回走的时候还担心此举会不会让孙家多想,甚至会影响双方的关系。但旋即他就想明白了,孙家与朝中的孙承宗孙大人有关系,难保不会把叆阳的情况说给他听。杨游击此举正好可以试探孙家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。官场、商场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,掌握不好就容易被坑。“人心隔肚皮”这句老话儿永远不会过时。

杨林让赵掌柜生产肥皂没几天,他又把香皂“发明”出来了。当然,这好事儿还得落在邢云衢的头上。

不知情的赵掌柜一个劲儿的夸邢云衢是奇才,竟然能“发明”出比肥皂更好的香皂来。因为这东西不仅晶莹剔透颜色好看,它散发的芳香深得女人们的喜欢。有钱人家的女人们对香皂爱不释手,甚至一些人家的妾室把拥有多少块香皂当成受宠的资本来炫耀。

当然,香皂的价格也要比肥皂高上一倍不止。因此赵掌柜的一见到邢云衢,那“吉祥话”说上一两个时辰都不带重样的。弄得邢云衢哭笑不得。

赵掌柜是个精明的商人,在本地卖肥皂香皂的同时,也派人去往京师和江浙一带。并且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和风险。他也找过邢云衢商量,看能不能在京师和江浙建几个工坊,这样成本降了可利润上升了不少。但是邢云衢给他否了,因为这违反了双方的协议。

开玩笑,京师和江浙不受杨林管辖,那个达官贵人要是盯上了香皂和肥皂,强行索要配方怎么办?所以就在叆阳生产,然后拿去他们那地方卖。成本高了那就涨价。以那帮官宦和有钱人的实力,香皂和肥皂再贵也能买得起。

果然,香皂和肥皂在京师和江浙一带卖的非常好,最高竟卖到了四两到五两银子一块。没办法,生产地在关外的叆阳,光是运输就是一大笔钱。还有打点沿途各官府衙门的费用、以及给实权官员的分成。所以不贵不成啊。

杨林仅是肥皂香皂这一块收入,月均就达到了将近一万两白银。这让他得以能完成很多计划中的事情。为此他不得不组建专门的经商团队,赶赴京师、江浙一带常年驻在。

而且日后肥皂、香皂等商品也逐步流入朝鲜、琉球、倭国,甚至东南亚和西欧等地,收益也是极为丰厚。当然,以上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。

如今杨林以及冠之龄被擢升为参将,任谁都知道他是大明当今最年轻的参将,正三品武官,既管兵又管民相当有实权。可谓前途一片大好。但他没忘本也没飘,定期给熊廷弼和在广宁的兵备道张铨写信。叙述自己的任职情况。因为这两人一位是大力栽培提携他的上官;一位是没少在辽东官场中替他说话的父亲至交。

最新小说: 我是故乡的来客 常山赵子龙 记录生活的笔迹 围屋的往事 吕布军传说 一本杂录 扶苏造反,始皇帝棺材板压不住了 穿越古代,不留遗憾 长篇南河 汉末乱入争霸